南方日报讯(记者/郭珊)由省文化厅主办、省艺术研究所承办的全省专业剧本评选前日揭晓,此次评选活动共收到60余个剧本参赛,最终《狂飙1924》等12件作品获得二、三等奖,一等奖空缺。据悉,这是我省专业剧本评选活动在中断10多年之后再次重启,今后拟逐步将戏剧评论、理论研究纳入评选范畴,发展成两年一届的全省权威性专业戏剧综合评奖。
在昨日举行的“广东戏剧现状及繁荣对策”研讨会上,来自省市各艺术院团的有关负责人及省内外知名编剧和戏剧研究者,就广东文艺创作现状、戏剧出路何在、如何巩固戏剧创作队伍等话题展开观点碰撞。“写电视剧剧本等于印钞票,写戏剧剧本肚子都填不饱”等嘉宾发言层出不穷,笑声、唏嘘声交融一片。
“再不重视剧本创作,省内人才群落就会有消亡的危险!”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梅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剧本荒”一直是省内各级文艺院团的“心头大患”,之所以重启全省剧本创作评选,就是为了给院团选拔优秀作品和培养创作人才。
据梅晓介绍,省艺术研究所从2008年开始为此次剧本评选活动预热加温,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剧作人之家”,吸纳了20多位剧作家加盟。谈到此次入围和获奖作品时,他用“喜忧参半”来形容:“喜”的是全省竟然有61件作品参赛,加上被各地市预先筛选淘汰的作品,最终参赛剧本总数估计有80多部,数量是主办方预想的两倍多,中青年作者占据了半数席位;“忧”的是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一等奖最终空缺。
梅晓说:“这批作者无论文字功底、对剧本结构的掌握力、思考的灵性等各个方面,平均水准不俗;不过60多个剧本中没有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拔尖的作品,这也是相当令人遗憾的,这说明广东的戏剧创作群落还是比较庞大,但缺乏一批‘顶尖高手’。”
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说,广东近年来对剧本投入太少。他说,影视剧本从策划、生产到授权投拍已形成“一条龙”,而戏剧演出难以形成与影视剧比肩的丰厚利润,导致“戏剧剧本不值钱”的现象。
“为什么导演、演员、舞美、灯光的身价都在水涨船高,唯独编剧地位每况愈下?”戏剧编剧的待遇问题成为议论焦点。编剧尹洪波称,在剧本演出说明书上,上世纪80年代编剧的名字都是列在第一位的,后来越排越后,去年一部话剧作品说明书上,编剧的名字直到第23位才出现。省话剧院院长柏崇新说,省话开年大戏《与妻书》的编剧,写一集电视剧剧本的报酬可高达5万元,一个多月可写20集,“简直跟印钞票差不多”;而一位话剧编剧花费数年心血、数易其稿写出的作品,可能才获得区区数千元,连生活都成问题。一位年轻创作者忍不住感叹:“我也要买房子啊!”惹来笑声一片。
“广东这些年的舞台艺术创作可以说走了很大弯路,一直是在‘乱撞’!”梅晓不客气地批评,不少舞台作品要么耗资很大、布景奢华,却人物空洞;要么从一个“假命题”出发,抛开了戏剧本身的艺术要素。编剧朱云峰认为,“见物不见人”,雷同化、概念化倾向严重,戏剧观念滞后、尤其是缺乏立得起来的经典人物,这都是导致我省戏剧创作陷入窘境的原因。“真正的戏剧应该回归到人的本身,剧本首要任务是开掘人物深层心理和个性,营造情节冲突和戏剧矛盾。”
“为奖而生,得奖而死”,应景剧目在获奖后销声匿迹的现象成为研讨会上另一个探讨重点。著名编剧赖汉衍坦认写戏“目的”不纯,或者为了完成创作任务、评选职称,或者为了参加汇演,为政策服务,“为观众、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写的戏,真的不多”。
网页制作: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19003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