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站点:广东艺术视窗首页>业务动态列表

风雨一甲子 相逢话金秋

记广东省艺术研究所60周年庆祝活动

 

作者:弈言    录入时间:2014-02-20

 

2013年11月29日,在广州气候宜人的深秋,阳光灿烂,圣诞红怒放,沙河顶大院一片欢声笑话,喜气洋洋,这一天,是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庆祝建所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艺研所人,退休的也好在职的也好, 长者也好年轻人也好,都回到这个“家”来庆祝所的生日。除了家人,还有艺研所的领导和朋友参加这个庆祝活动,亲自出席的有广东省文化厅方健宏厅长、杨树副厅长、周显先处长、张奕民处长、李剑先处长、林之达科长等等,有18个省的艺术研究所(院)和一些专家学者则发来贺信短信,热情洋溢的话语感人至深。上午出席活动的同事和领导嘉宾济济一堂,开了一个庆祝会,共同表达对艺术研究所六十年的感怀。

梅晓所长主持会议,首先感谢了方厅长对这个活动的关心和支持,先是从经济上面给予极大的支持,其次从细节开始叮嘱,照片墙也是在方厅提醒下准备的。副厅长杨树,从艺研所60周年纪念画册的每个字到活动具体的安排,事无巨细地关心,所有的这一切,其实就是厅领导对艺研所走过60年的认可。同时梅所长也代表艺研所,感谢文化厅办公室、人事处、计财处、艺术处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感谢当天来到和没能来的老前辈。“60年很长,从1953年建所到今天,其中有8次名字的变更,从单一的工作层面走向一个全立体全方位的研究所的今天,这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我们这一届班子能顺利地接过一代代的前辈们交给我们的接力棒。”梅所长回顾了五年来艺研所所做的工作,其中有《广东舞台艺术叙略》,有前年在人民大会堂《广东之夜》的晚会,有尹大为导演的戏曲电影《小周后》、《小凤仙》,高成明担任副总导演的《孔雀》,有季乔的舞美设计《米脂婆姨》,有梅晓导演的《桃花雨》、《沂蒙情》在九艺节、十艺节上得奖……艺研所参与的活动还有广东省特色剧种展演和研讨会、广东省高级戏剧编导培训班和广东省剧作家读书班、重点剧目改稿会、广东剧作人之家年会、广东省剧本评奖等。“前面的路还很长,只要我们坚持往前走,就能自豪地面对前行者,可以坦然地面对未来的接棒者。”

当天文祯亚副所长因为在外地当“荷花杯”评委,赶不回来,特意发来一条信息表示祝贺:“在所生日之际,远隔千里不能前往很遗憾,我们热爱这片热土,但为它做的并不多,所以内心很纠结,总是对不起它,它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它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绿色,那么的滋润,那么的低调,那么的实际。问前辈们好,问同事们好,活好快乐每一天,衷心祝福”。

会上发言的有前所长吴惟庆,谢成功,谢斌筹,还有高成明、张晋琼、朱松瑛、方锦龙、季乔等。

高成明说:“工作室的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虽然我们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但是方锦龙在音乐界,季乔在舞美界,大为、祯亚、梅所,我觉得都可以为广东赢得一些荣誉,我觉得只有艺研所允许工作室这个机制存在。艺术研究所的名声是立体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研究机构,这是一个非常坚韧、内在的团队,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个团队,所以我的题词是‘年年岁岁精神永存’,只要我们这个精神存在,我们会日益地受人注目,因为时间更替,很多实在的东西会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珍贵性。”

老所长谢彬筹在发言中提到艺研所发展过程中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56年到文革,当时文艺是为政治服务的,我们的工作就是戏改,六个字‘改戏、改人、改制’,当时宣传部的领导给我们一句话,就是要做戏剧战线上的尖兵。第二个时期是1978年以前,这个时期是拨乱反正,这个时候的工作我认为是比较正常的,当时做了几件事,一是修那几本志书集成,第二就是搞会演抓创作。第三个时期就是1978年以后,慢慢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各位专家领衔的工作室,提供了很多平台,给各个方面的权威、专家展示他们的才能,取得了很多成就,给广东的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我觉得在这同时,不要把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忘记了,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关系要处理好。”

杨树副厅长说:“艺研所在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方面成就非常丰硕,如果没有艺研所这么多年的工作和努力,广东舞台艺术尤其是当代的研究是有空缺的,另外在我省的创作组织发动过程中,如果没有艺研所,文化厅就缺了一个重要的支撑。从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上,如果少了艺研所,当代广东的舞台艺术领域也会少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人才,今后艺研所还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怎样把研究成果和更大范围的研究体系并轨,怎么在创作辅导组织上跟文化厅艺术处协作,这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在省扶持创作的运作机制下,艺研所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把这种资源跟艺术创作做一个好的连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起多研究,多调整思路,让艺研所在未来有更好的发挥。”

在方厅长的总结性讲话之后,上午的庆祝活动进入切蛋糕环节,大家围在一起完成了这个意义重大的仪式,庆祝会的气氛也达到了一个高潮。

下午是所庆的第二个议程,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下午参加会议的有多位专家学者,包括山东省原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新生、中山大学的康保成教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原文化厅副厅长、文联党组书记陈中秋、艺研所老所长吴惟庆、社科院的老研究员许翼心、广东省汉剧院副院长徐青、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胡应明、原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黄心武、梅州市戏剧研究室林文祥、湛江戏剧研究室宗套花、韶关市群众文化艺术馆馆长吴达明、原佛山市艺术创作院院长尹洪波、清远市艺术研究室创作人员李新华、汕头市艺术研究室剧作家陈继平、广东省话剧院柏崇新院长、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林奋团长、广东省粤剧院副院长陈列东、中山大学教授吴国钦、肇庆市艺术研究室主任杨桦、广东潮剧院艺术创作室主任林克,还有艺研所的多位同志。恰逢广东省艺术研究所60周年庆祝活动,这个学术会议围绕“如何强化艺术研究院所与舞台艺术创作的关系、如何在新的艺术生态环境中更大地发挥艺术研究院所的作用、艺术研究如何推动艺术创作更上层楼”等主题进行,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把脉问诊,围绕广东的艺术事业、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在历史上、在当下所起的作用,给出了宝贵的意见。

许翼心先生发言的主题为历史的使命。他谈到广东省戏曲研究室筹建时的一段简单经历。“1959年我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本来把我推荐给中国剧协戏剧报当记者,这个消息被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部长吴南生同志知道了,把我截住扣下来,当时我还想不通,他就为此专门约见了我,跟我谈了一次毕生难忘的话,我现在就引用吴南生同志的话与大家共勉。他说他对广东的戏曲有些看法和想法,为什么要搞研究室,这个研究室将来怎么办,他说:小许,你是海陆丰潮汕人,你知道潮汕粤东的剧种,包括全省的剧种,都是几百年的历史,有丰富艺术题材的剧种,它们经过了几百年的曲折,在封建王朝专制时代存活下来,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存活下来,现在不能在我们共产党人执政的时候消亡了,假如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这段话表达了他为什么专注戏曲的研究和传承问题,我当时听了很震憾,这使我一辈子铭刻在心。当时我把这话转达给戏曲研究室的同志们,他们很感动,也感到激励和有一种责任。我和艺术研究所及戏曲事业一直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现在我感觉到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为了传承的工作,我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地参与有关戏曲研究的学术活动和传承活动,这跟吴南生同志讲的话很有关,所以今天我在这里重温这句话,愿以此和艺研所的同仁和诸位从事戏曲艺术事业的传承工作者共勉。”

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胡应明介绍了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的情况,他说艺术研究院所在当代,应当还是要讲三性:第一是秉持根性,第二是保持共性,第三是坚持个性。康保成教授说到最近十年,中大中文系成立了非遗研究中心以后,渐渐地倾斜,一是向当代舞台倾斜,二是向濒危剧种倾斜,让学生多看戏,培养他们对当代戏剧的感悟能力。他觉得这个六十周年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路是坎坷的,艺术研究所的路也是坎坷的,但广东省的这个所还不错。康教授还表示他会尽最大的能力为研究所、为广东省的戏曲事业尽一点微薄之力。

文化厅老厅长陈中秋说:“我回顾和反思了几个观点,艺研所的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繁荣广东艺术、推动广东艺术的改革创新服务。我们的目标定得很高,眼睛一定要向下,工作要扎扎实实,本本份份,才有意义,才能体现价值,这也是艺研所的优良传统。也是艺术研究所跟大专院校、中国研究院的区别所在。如果跟院校一样,那为什么要养这样一个部门?很感激艺研所老一辈的艺术家为繁荣广东艺术、推动广东艺术改革创新服务。我觉得艺研所应该通过广东艺术实践的总结、分析、判断,能给创作以指导和启发,到底抓什么、怎么抓,不要把目标定得太宏大,结果没落到实际。现在的艺术研究工作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一、重历史,重经典,轻现状。非要研究经典才是学问,不重视艺术实践,不重视现实问题的研究,针对性不强。二、重外国,重外省,轻本土。看不起广东本土艺术,很多人都有这种思想观念,广东的古代文化可能不如黄河流域,实际上近代以来,广东地处南北文化、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不光是思想观念,经济社会,都在引领社会潮流,站在时代的前沿,开拓性很强,而且文学艺术理论里面同样是如此。粤剧三十年改革得很厉害,从题材、剧本文学、音乐、服饰都是。艺术研究应该创新方法,拓宽研究视野,这是康老师为首的中大一批专家的观点,我非常赞成。艺术改革创新还要明确为谁的问题,获奖是为了上级、为了卖票、还是为了讨好观众呢?我觉得剧团改革以后,一定要为观众、为演出、为市场,市场也应该去研究。”

吴国钦教授说:“我来回答‘艺术研究如何推动创作更上一层楼’这个问题,我以为‘史’的研究一定要放眼今天,关注今天创作,提供借鉴。戏曲的基本艺术手段是‘唱做念打’,这是戏曲观赏价值所在。以往比较重视技艺的表演、技术性手段运用,如南宋的一个剧本《张协状元》写店小二弯身突肚扮‘桌子’,是技艺表演。如《徐策跑城》的‘跑’、《时迁偷鸡》的‘口功’、《战洪州》的靠旗抛抢、《春草闯堂》的‘荡轿子’、《柴房会》的梯子功、椅子功等。现代戏曲集中精力磨剧本,这无可厚非,但‘技艺’少,从‘观赏’下滑到‘观看’。另一问题是我在阅读明本潮州戏文时,发现七个剧本运用潮州方言、土话、俗语、童谣、谚语十分丰富,潮州化、乡土化非常鲜明。反观今天的潮剧创作,书面化,文绉绉严重,如‘对不起’、‘请喝茶’、‘你要去哪里’,不够生活化、口语化,这是目前戏曲创作语言运用上的问题。”

广东省话剧院院长柏崇新说:“一个剧院不吸引老百姓这个剧院肯定不行。所以剧目为本、敬业为基、演出为先、营销为道,在这个整体的结构上,要往一线倾斜。我对剧院的要求,一定要努力做到具有省级水平的话剧作品。但是靠谁?中层干部全退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依靠艺研所这样的机构,多组织专家、作者,做桥梁之事。建议艺研所多花心思放在专业院团的需求上,让专业院团和专家们多沟通,这样广东的好作品会越来越多。”

剧作家尹洪波说这几年省艺研所在一度创作上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首先《广东艺术》开始发表剧本了,其次也开始搞剧本评奖,这是剧本问题的两大举措;在人的问题上,针对比较成熟的作者,成立了剧作人之家,第二是搞青年剧作家的培训,这是在编剧问题上两个大的举措,剧本的问题就基本上做得很不错了。二度创作的问题,他建议成立一个组织,评委班或者是专家班,组织一些一线的或者是真正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讨论、论证各个剧团的剧本,其次是文化厅或者是宣传部,给哪个戏投钱了,让这些专家们来帮忙,写写意见,拿出方案来,认为好的剧本,就把它立起来。有时年青人的剧本写得很好,但没有院团愿意演,那就找个院团投一点儿钱,把它立起来。一个编剧要是不能和舞台结合,一辈子都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编剧。

广东省汉剧院副院长徐青说:“在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心里,都觉得艺研所是广东艺术研究的殿堂,我今天主要有三个建议:一是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是否能够倾斜一下基层的院团,我们如果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艺研所的支持,肯定不一样。二是能够给我们讲课,基层的文艺工作者不比大城市,我们很需要新东西。广东汉剧院历史也很久了,以前也号称是广东的三大剧种之一,但要提高整个从业人员艺术素质。艺研所能否给我们开展每月一课的艺术教育普及课呢?第三,广东汉剧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研所能否每年帮我们搞一个研究的课题,因为院团改革以后首要的是传承,第二才是创新,因此很需要艺研所帮我们做这个课题。”

最后发言的黄心武老师说:“艺研所对我的帮助、爱护,给我提供的空间我是非常感动的,历任的所长和工作人员我非常想念他们。艺术研究所在这几十年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一是敬业乐业的精神,二是他们的专业修养,三是他们的奉献精神。艺术研究所是岭南大文化的守护者和培育者。我用几句打油诗,贺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六十华诞:岭南艺坛赖诸贤,洒下心血一片丹。时过甲子而耳顺,事业方兴正当年。”

一天的庆祝活动顺利结束了,金秋时节为了艺研所的60华诞而来的人们都不会忘记相聚的这一刻,都不会忘记“默默中坚守,寂寞中前行”的信念,为了理想,继续前行。 


文章来源:广东艺术.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