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站点:广东艺术视窗首页>业务动态列表

共筑繁荣:第九届华语戏剧盛典学术交流活动纪实(下)

 

作者: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文章来源: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圆桌交流二: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下的华语戏剧制作与演出合作的机制创新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117_729.jpg|圆桌交流二与会嘉宾合影]

  9月24日下午的圆桌交流二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下的华语戏剧制作与演出合作的机制创新”为议题,由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刘莹和广东省话剧院院长鞠月斌共同主持。这一环节交流嘉宾主要是演出行业的资深专家和剧院团领导,众人紧扣“制作”说创新、讲发展,商合作。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142_296.jpg|王炜]

  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制作人王炜回顾了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合作的三个阶段,并指出当前正迈向“深度合作、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149_209.jpg|鞠月斌]

  广东省话剧院院长鞠月斌指出当前合作主要停留在点状合作层面,面临资源配置碎片化、标准化差异、市场壁垒、政策协同待优化等四大瓶颈。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153_193.jpg|潘惠森]

  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潘惠森从深圳与香港联合制作的《当家猫遇上猫》出发,强调回到创作核心的重要性,提出“小就是美”的理念,认为大湾区戏剧合作应如“小水滴汇成大海”。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157_808.jpg|李俊杰]

  澳门戏剧农庄行政总监李俊杰强调澳门在大湾区合作中的参与,提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戏剧联盟的具体设想,建议设立文化交流孵化基地,推行“一剧三地”联合制作模式,打造剧院演出网络及人才培训基地。并强调合作机制的核心在于“连通和赋能”,通过求同存异应对制度文化差异等挑战。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02_147.jpg|高志森]

  香港导演、编剧、制片人高志森认为大湾区戏剧合作应从“交流”升级为“合作”,分析了香港在幕后制作方面的优势。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05_772.jpg|张可坚]

  香港中英剧团艺术总监张可坚分享了中英剧团在大湾区演出的经验,建议由中介机构划一基本合约条款、确立正式沟通渠道,期望建立简便有机的巡演网络。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09_690.jpg|陈国慧]

  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总经理陈国慧关注新科技在场地发展中的应用、版权知识的重要性、粤语创作的优势以及观众版图的开拓,强调两地观众文化差异的交流价值。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13_806.jpg|房永年]

  长三角演艺联盟理事长房永年从市场实战角度强调“内容为王”,分享成本控制经验:控制演员数量、延长演出场数、借鉴百老汇“卫星城市”模式。建议联盟向平台化发展,包括研发中心、创作中心、制作中心等。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18_205.jpg|梁子麒]

  香港话剧团行政总监梁子麒阐述了音乐剧《大状王》成功的必然性,强调香港话剧团四十年音乐剧探索基础,并提出跨境合作目前面临的具体操作问题。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21_687.jpg|张媛]

  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媛作为地方院团代表,通过介绍杭州国际戏剧节的实践经验,强调目前内容创作的挑战,表示希望与港澳同行加强交流。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25_894.jpg|李国杰]

  北京鼓楼西剧场副总经理李国杰介绍鼓楼西11年发展历程,与香港中英剧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两条政策建议:简化港澳演员参与内地演出的审批流程、国家艺术基金对大湾区合作项目给予倾斜支持。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30_020.jpg|张利]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运营总监张利表示看好大湾区发展前景,认为经济基础、观众素质、创作者热情为合作提供良好条件。强调创作难度和市场挑战,建议通过多种合作机制促进发展。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33_723.jpg|刘莹]

  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刘莹指出,联盟建设目前存在的现实困难,以票务系统联通十年未果为例说明实际操作中的挑战。并从市场数据角度提供了全国演出市场的具体统计,指出广东市场拓展空间巨大,建议关注线上传播和年轻观众培育。她还强调既要争取政策支持,也要运用市场手段拓展观众群体。

  专题交流:欧阳予倩在粤港时期的戏剧活动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

  9月25日上午举办的“欧阳予倩在粤港时期的戏剧活动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主题交流活动,由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先和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制作人王炜担任主持,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宋英简要致辞。欧阳予倩先生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他于20世纪初期在粤港的戏剧活动影响深远,对中国戏剧乃至整个华语戏剧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从历史档案梳理、理论体系分析等角度,深入探讨欧阳予倩粤港戏剧活动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37_558.jpg|宋英]

  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宋英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欧阳予倩在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的历史意义,并提及欧阳予倩专项基金的成立以及对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发展的期望。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41_740.jpg|高音]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音以《回龙湖畔试新声——建立中国的新演剧》为主题,详细介绍了欧阳予倩在广东戏剧研究所的具体工作。重点分析了研究所的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成果、出版活动和理论建构,强调其“民众的、中国的、世界的”戏剧理念。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46_565.jpg|向前]

  广州市档案馆档案编研部副部长向前从档案角度梳理了欧阳予倩在粤港等地的五个活动阶段,系统分析了其在戏剧教育、戏剧团体、创作研究等方面的贡献。特别强调了《油漆未干》翻译剧公演的重要性和西南剧展中广东三代戏剧人的汇聚。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50_464.jpg|王聿霄]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王聿霄聚焦欧阳予倩的社会剧理论,分析了其人格转变过程和社会剧的理论构建。以《买卖》为例,阐述了欧阳予倩如何通过深刻剖析人物精神世界来实现戏剧的社会功能。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54_938.jpg|张秉权]

  资深剧评人,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前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系主任张秉权从香港角度分析欧阳予倩的三次香港居住时期及其贡献。重点介绍了《油漆未干》作为香港第一个翻译剧的意义,以及《西厢记》英文版在香港的筹款演出活动。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259_850.jpg|曹金燕]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东艺术》编辑部主任、研究员曹金燕专门探讨欧阳予倩与粤剧改良的关系,分析了其粤剧改良理念的传播、实践推行和人才培养。强调欧阳予倩为粤剧发展带来了“他者视角”和“精英视角”,开启了粤剧研究的现代化历程。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304_232.jpg|张殷]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殷论述了欧阳予倩在广东对戏剧运动的认识与行动,强调其“打造新剧、改造旧剧”的理想和“戏剧运动即社会运动”的理念。分析了其从演员身份向戏剧运动家的转变过程。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308_437.jpg|陈曦]

  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曦从当代视角审视欧阳予倩在广东戏剧研究所的体系建设,提出四个方面:政府与艺术主体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核心的戏剧教育体系化建设、融贯东西的开放艺术观、创作与批评互动的生态营造。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312_606.jpg|王永恩]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戏剧研究所所长王永恩从欧阳予倩与粤语话剧的兴起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其语言策略、剧目创新和观众培育等具体措施。强调欧阳予倩通过粤语话剧成功打破了戏剧精英化的局限,让现代戏剧真正走进民众生活。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317_351.jpg|宋宝珍]

  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宋宝珍从戏剧观与戏剧批评角度分析欧阳予倩的理论贡献。强调其作为史论性戏剧批评创立者的地位,分析了其“真戏剧”概念、综合艺术观念和现代批评范式的建立。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321_229.jpg|张先]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先在学术总结中强调,欧阳予倩具有非常全面的戏剧认识,其社会剧和民众剧概念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强调戏剧必须面对社会现实,触及社会本质问题。

[img:/images/2025/2025-10-09_103325_210.jpg|专题交流与会嘉宾合影]

  两天四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创作、制作与演出的交流活动,共同描绘了华语戏剧传承创新的时代画卷。与会专家学者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华语戏剧的新时代发展贡献了珍贵智慧。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载体的华语戏剧发展共同体必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双轮驱动下蓬勃发展。正如本次盛典主题——“共筑繁荣”,华语戏剧根脉深厚,新枝正茂,未来可期。

*文字内容及图片由第九届华语戏剧盛典组委会提供

录入时间:202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