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站点:广东艺术视窗首页>业务动态列表

传统与现代交融互鉴——小剧场粤剧《以爱之名》学术研讨会在穗举办

 

作者:艺术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2025年10月16日,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传统与现代——粤剧小剧场的探索创新”学术交流活动在广州成功举行。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北京、香港、福建、广西及粤港澳大湾区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艺术家齐聚一堂,围绕新创小剧场粤剧《以爱之名》实践个案、非遗保护语境下小剧场粤剧的坚守与创新、传统戏曲叙事与现代舞台手法的交融互鉴、小剧场戏曲的探索和传播路径等四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334_420.jpg]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李满系统汇报了《以爱之名》项目的背景与创作思路。她重点介绍了于2024年启动的“粤剧小剧场剧目扶持计划”,该计划旨在帮扶广东省地方基层院团,《以爱之名》正是此计划的成果。通过“研究所+院团+高校”的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基层院团在当代市场环境中的生存发展之道,寻求与当代青年观众的共鸣。她表示,剧本历经多次“推倒重来”,希望此次探索能得到专家们的指导。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348_150.jpg|李满]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毛小雨从宏观戏剧理论视角进行了阐述。他赞赏该剧将宏大叙事转向“家长里短”的日常性,称之为观众需要的“一碗粥、一碟肠粉”。毛小雨指出,粤剧作为在海外传播最广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应当立足文化自信,在保持本体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追求如百老汇音乐剧般的成功市场,真正走向世界。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353_174.jpg|毛小雨]

  香港演员、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英坦言自己是特意前来支持这个创新之作,他从表演艺术的角度进行了细致分析,高度肯定了主演梁恒风和朱女的表演功底,并称赞舞美意境。同时强调了剧情悬念的重要性,建议在戏曲表演与话剧元素的融合上可以做更精细的打磨。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356_669.jpg|罗家英]

  广西粤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素梅老师衷心祝贺演出成功,并感谢了艺研所和主创团队注入的青春活力。她赞扬导演手法新颖破格,剧本构思现代,表演在恪守戏曲程式的同时注入了生活情感。她特别肯定了肇庆粤剧团勇于创新、将作品推向全国的努力。从演员和观众的角度,她认为舞台视觉大气干净,主演唱功扎实、表演默契。同时,她也建议可增加诙谐元素以调节气氛等。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400_368.jpg|梁素梅]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林婷从非粤语观众的角度提供了宝贵意见。她表示虽不懂粤语,但被粤剧唱腔的独特魅力深深打动,认为该剧的形式是粤剧全国化传播的有效路径。她精准地概括了该剧“三重戏中戏”的巧妙结构,同时指出“编剧”这条现实线索过于薄弱,限制了与当代观众的深度交流,她建议充分发展编剧这条线,使其与戏内剧情形成更强力的对撞,从而提供更丰富的创作空间。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404_079.jpg|林婷]

  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倪惠英老师表达了对《以爱之名》的喜爱与接受。她认为小剧场戏曲是戏曲探索转型的重要阵地,其紧凑的节奏契合现代生活。该剧成功地将戏剧与话剧进行跨界融合,探讨了事业与家庭抉择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议题,能引发广泛共鸣。她特别表扬了两位主演,称其表演“跳出跳进”把握得当,情感真挚。同时,她建议在戏曲部分可进一步加强身段和口白,以更充分地展现粤剧魅力。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407_477.jpg|倪惠英]

  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老师首先肯定了肇庆粤剧团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排演小剧场剧目的努力和演员的投入表演。他认为剧本、表演和导演三方面有着继续进步的空间,但基础很好,鼓励团队继续努力。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411_248.jpg|丁凡]

  粤剧编剧萧柱荣先生坦言他作为粤剧老观众是接受这个戏的,指出该剧符合“一看就明、看得过瘾、看后有味”的看戏标准。他认为此次跨界创作融合比较好标准,特别称赞唱腔正宗、道白自然。但他也感觉编剧好像意犹未尽,他指出这个戏的剧情发展空间还有比较大,戏中戏衔接可更紧密完善。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414_979.jpg|萧柱荣]

  广东省评协专职副主席黄栩诗对剧本进行了细腻的文本分析。她剖析了“以爱之名”的多重内涵:控制、成全、牺牲与谅解,认为创作野心在于探讨女性成长与觉醒。她认为这次的小剧场创作找对了方向,小切口讲述接地气的故事,同时建议加强节奏把控。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418_570.jpg|黄栩诗]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罗丽对《以爱之名》的探索精神给予了高度肯定。她指出,许多所谓小剧场戏曲仅是体量的缩减,而该剧真正回归了小剧场的探索意义,在传统与现代的嫁接上取得了可喜成效。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她认为该剧在保留经典片段的同时,成功将百年来的家庭伦理议题延伸到当代的性别与家庭讨论中,是“后非遗时代”有价值的创新。她也提出了具体建议,如个别演员状态可更饱满,女性命运的刻画应更具群体性。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423_418.jpg|罗丽]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静教授肯定了该剧对经典进行现代解读的价值,同时指出可以更加深层挖掘女性议题,展现当代社会的真实困境与思考。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427_818.jpg|李静]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吕珍珍赞扬该剧放弃了生硬的观演互动,致力于思想深度和嵌套结构等艺术革新,同时建议将矛盾更集中地聚焦于女性自身。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431_524.jpg|吕珍珍]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周雨作为主创团队的早期探讨者之一,分享了独特的幕后观察。他特别称赞编剧的敬业精神与合作演员的专业素养,也回顾了与肇庆团合作的初心。他提到在技术协调上遇到的实际挑战,并分享了来自观众两极的直观反馈:老年戏迷沉醉于传统唱腔,而年轻观众则渴望更强的戏剧冲突和感官刺激。他表示,这次实践让他们意识到对课题和创作的思考的深度仍有不足,专家们的意见为后续修改指明了方向。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434_912.jpg|周雨]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陈建忠在总结发言中,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小剧场戏曲的意义。他指出小剧场粤剧以其轻量化的制作、灵活的演出形式,有望成为传统戏曲走进年轻观众的重要渠道,并强调了粤剧自由、灵动、充满烟火气的独特湾区气质。他回顾了《以爱之名》的创作初衷,是希望利用有限非遗资金扶持地方院团。他认为该作品“开笔不错,起点不错,想法不错”,但可以继续深挖,使之更臻成熟。他认为小剧场粤剧应该成为传统活化的“轻骑兵”,表示将继续支持小剧场探索,以期形成现象,推动粤剧未来发展。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438_588.jpg|陈建忠]

  本次研讨会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孙冰娜主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粤剧艺术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以爱之名》的出现,标志着粤剧艺术在守正创新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也为传统戏曲的当代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img:/images/2025/2025-10-23_103441_893.jpg|会后合照]

摄影:唐之越 编辑:|于琦


录入时间: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