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2016粤戏越精彩”的系列活动之一——“2016粤剧与全省地方戏曲剧种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湛江举行,来自全省的专家学者、参演院团代表上百人汇聚一堂,共襄盛事,就共同关心的戏剧传承与创新、剧团应该抱团取暖、营造良好戏剧生态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院团代表认为“粤戏越精彩”展演活动对促进全省地方戏曲剧种的推广和交流有如“及时雨”,各院团通过展演和观摩学习,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培养新人,提升艺术水平,促进地方剧团和剧种的发展,并希望这种活动能成为常态,让戏曲的春风吹到全省的每一个角落。
戏剧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提到了营造良好的戏剧生态对剧种发展的重要性。广东省艺研所所长、国家一级导演梅晓说,当前,戏曲的春天已经到来,各地方剧种和院团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住机遇,多种多收。省艺研所举办“粤戏越精彩”活动,就是要给地方剧种搭建平台,营造更好的戏剧生态环境,让全省仅存的11个地方剧种和各地院团飞得更高更远。
他强调剧团抱团取暖的重要性,认为剧团应不分彼此,取长补短,让艺术向更高层面发展,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戏剧和物种一样,物种往前发展需要种群和环境,戏剧发展也需要剧团抱团和良好的戏剧生态,只有这样才能繁荣和发展。”
国家一级编剧范莎侠表示,中国戏剧的生态在于民间,在土生土长的剧团,在看了几个专场演出之后,她惊讶于湛江戏剧生态的蓬勃,惊讶于湛江基层剧团藏着这么多优秀的种子,认为困境和机会并存,剧团要在困境中发挥智慧;环境是人创造的,机遇和困境是相对的,有困境才有机遇,《拷蛤》是人才的合力,是困境中拼出来的机遇。
《中国戏剧》杂志社总编赓继华强调了机遇和传承的重要性。她说,传统戏剧现在遇到了重生的机遇,各院团有地有种子,关键是要下种。湛江有热烈勃蓬的戏曲氛围,是戏曲的好土,应该在三个方面努力:一是领导要支持戏剧事业发展;二是专业人员要坚守;三是观众不离不弃。哪里戏剧发达,都离不开领导重视,谁家的孩子谁抱走,领导真把百姓当回事,就应该注重戏剧发展,把剧团当宝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戏文里都是教你文化,爱看戏的都是有精神追求的人,有情怀的人,剧团要说服领导,培养领导,把领导请进剧场看戏。
传承对戏剧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无传承就无根本。她建议每个剧种要排出一批经典折子戏,“折子戏是对传统的一次盘点,把箱底的东西翻出来,轻拿轻放,擦试一新,每一次擦试就是一次演出。”戏曲传承不能保留在表面,一是观念传承,知道什么东西好,自己是链条,做好自己这一环。二是要有举措,不只放眼当下还得着眼未来;三是重视演出,重视表演,重视演员,重视领军人物。
雷剧表演艺术家曾成:雷剧是一个新剧种,近几年雷剧人一直在做基础性的工作,致力于人才培养和基础建设,希望让雷剧走得更高更远。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名师收徒,能过重排《春草闯堂》、创编折子戏《拷蛤》等,希望把雷剧的经黄剧目和“绝活”传给新人。从演员的成长和舞台表演来看,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培养人才的路子,是可行的。
原广东粤剧院一级导演梁建忠认为,传承一定要戒骄戒躁,守根固本,首先要把传统戏曲好的东西传承下去,演员要明白剧种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在哪里,保住剧种的根和本;别老往高处想,要沉得住气,好好学习好的传统,没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创作不出有韵味的作品。当下的传承状态太注重创新,直奔主题,把传统丢了,适得其反。
一级编剧尹洪波认为折子戏是一个戏最精彩的部分,并从编剧的角度阐明了自己对折子戏的理解:什么是折子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折子戏?他说,折子戏要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有相对完整的表演程式,有比较好的唱腔。艺术上也有三个标准;有情,有趣,有技。
传承是为了发展,要把过去老前辈的绝活学来,更要化过去为今天,化传统为今天。《拷蛤》这是传承和发展的典范,把精华集中起来,基本完整,看了想看全部。如果整个戏都用折子的精神来搞,戏一定好看。
“戏曲人是铜豌豆,越炒越硬,越打越蹦。”国家一级编剧赖汉衍建议,戏剧人要性得制造焦点,让剧种有活动,不妨关起门来,搞地方名角排名,如雷剧四大名旦、四大小生,湛江粤剧四大名旦、四大小生等。“别小看这个,有炒作,才能红起来。”
“没想到短短几年,雷剧就有了这么多好东西,这次看到的折子戏,很精彩。看了折子戏就想看全剧,这对剧种的发展也能起到推动作用。换句话,这也是市场推广。”
网页制作: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190035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