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站点:广东艺术视窗首页>业务动态列表

粤剧在当下的传播与推广

 

作者:于童    文章来源:

 

12月3日上午,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广东艺术》杂志承办、广交会威斯汀酒店协办的“粤雅清音——黄壮谋从艺75周年暨粤剧音乐艺术论坛”系列活动的第三个版块——“学术对谈·粤剧在当下的传播与推广”在广交会威斯汀酒店42楼峰景轩举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梅晓,著名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广州粤剧院院长余勇,粤剧研究促进社(香港)副社长李少恩五位专家进行了三小时的对谈。现场有近百听众,最主要是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学生,还有现场各位老师的粉丝。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老师们的对谈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和阵阵掌声。

梅晓

首先,梅晓所长回忆了自己在广东从事戏曲工作的经历,讲述了自己亲历亲见的广东戏曲在近三十年间的发展情况。

黄俊英

黄俊英老师首先对本次“粤雅清音”系列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很及时,也很有必要的,因为戏曲音乐对于戏曲来讲至关重要。对在场的学生,黄俊英用自己的经历认真地指出了对于戏曲演员来讲练功的重要性,并且勉励学子们一定要珍惜现在优越的条件勤学苦练,才能无愧于舞台。

傅谨

傅谨老师非常赞同黄俊英老师对演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的观点,他说,很多老艺人说的道理都非常质朴,但所谓“大道至简”,这些质朴的经验才是最有用的。学戏的人要把传统戏的基础打牢,这些经典剧目是千百年来前人留下丰厚的遗产,它其实是不可取代的,对于每一个剧种的传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根基。由此,傅谨老师也提出了他对当前重视现实题材的新编戏创作而忽视历史题材的古装戏的创作趋势的担忧。他指出,虽然现代戏的创作水平和质量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历史题材的创作,他说:“我们现在过多地去强调重视现实题材的剧目,将来是要吃亏的。”他认为广东粤剧在20世纪先是大量编演现代戏后又转头挖掘创作历史题材传统戏的经历恰恰比别的剧种更早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假如把传统戏都丢掉,那么这个剧种会产生问题。

傅谨老师还提到戏曲进校园政策的落实问题,说要“让经典剧目进校园,而不是让新创剧目进校园。”

之后,他还提到了送戏下乡的政策,他认为其实需要送戏的目前不是乡村而是作为“文化夹心层”的一些“二线城市”,城市始终是引领文化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不仅包括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中心城市,也包括一些中等城市,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努力去抓这些城市缺乏戏曲演出的问题。

李少恩

来自香港的粤剧研究专家李少恩介绍了香港粤剧的发展传播情况,就傅谨老师所说的“戏曲进校园”问题他提到,香港的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生都能在音乐课中学习基础性的粤剧音乐,学生们的兴趣也比较浓厚,但是缺乏教师队伍。调查数据显示,香港对粤剧最不感兴趣的群体是“70后”,而这正是现在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他还提到,现在香港的粤剧演出非常多,年轻演员很有市场,观众热情很高,演出场地供不应求,但主要问题是缺少龙套演员。这和粤剧行业的人才培养也有关系,香港演艺学院有专门的粤剧表演专业,毕业生现在已经能拿到本科文凭,想学的人也很多,但是师资力量不够,受薪资所限请不到真正的有表演经验的“大老倌”,而现有老师又没有足够的舞台经验。

余勇

余勇老师从一线工作者的角度介绍了现在粤剧面临的一些问题。第一是人才问题,名角是很多,但是配角就很难找。第二就是观众问题,他介绍,经过统计现在广州市会买票进剧场看戏的“铁杆观众”大概3000左右,还是较少,如何吸引观众是一个大问题。余勇团长非常赞同傅谨老师对于重视传统戏的观点,他提到,传统戏是观众最喜欢看的,确实非常经典,应该多演。最后,他介绍了广州市政府为推动粤剧发展推行的政策,认为粤剧人应该抓住机遇推动粤剧的发展和传播。

现场

现场听众提问环节,有听众提出如何让新创剧目留下来成为舞台艺术经典剧目的问题。傅谨老师认为,这个时代很难出舞台艺术经典,原因比较复杂,而真正关键的是,中央近几年来一直说,要把面向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机制,这个事情在戏剧界,至少是远远没有做到,我们那么多经典,其实都是在市场机制下形成的,说明市场一直对于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有特殊的重要性,说明在戏曲界市场也应该成为资源配置的最主要的力量,但这一点在业内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所以路还很长。

珠海粤剧团团长、梅花奖演员琼霞也来到了现场,她结合自己的艺术经历讲述了坚持传统勤学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并且对黄壮谋老师的粤剧音乐艺术表示了敬意。

最后梅晓所长总结了对谈的主要内容,对四位老师和到场观众表示了感谢,他说,由于时间关系大家都意犹未尽,但来日方长,以后我们会努力再创造这样的对话平台,为我们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把脉问诊。


录入时间: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