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站点:广东艺术视窗首页>业务动态列表

广东省特色剧种展演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

 

作者:    录入时间:2010-11-14

 

五岭之南,钟灵毓秀,自古就是祖国南疆的戏曲热土。广东地方剧种不仅样式丰富,而且个性突出,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造就了一方艺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各个剧种积极吸收当地文化养料,将各种民间艺术熔铸其中,在乡村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曲,充满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地方戏曲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各种形态风格的戏曲在这里散发着蓬勃的生命活力。对这些剧种的了解和欣赏,将使我们领略到广东地方戏剧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也可以感受到广东地方戏剧韵味悠长的文化底蕴,是了解岭南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为了展示广东特色剧种的艺术魅力,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东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中山大学联合主办的“广东省特色剧种展演暨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9日至31日在中山大学隆重举行。

本次展演汇集了西秦戏、白字戏、正字戏、花朝戏、白戏、木偶戏、皮影戏、傩舞、英歌等10余个特色鲜明的地方剧种。南粤梨园争奇斗艳,生旦净丑尽显其能,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西秦戏,初考系明代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和民情民俗结合,至清初逐渐游离于本腔,自立门户,形成西秦戏剧种。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主要声腔有正线、西皮、二黄,还有少量昆腔与杂调,以正线为本腔。表演风格为武戏粗犷、豪放、激昂、雄浑;文戏细腻、柔情、传神。剧种根植于海陆丰,流行于粤东、广州、香港、闽南、台北,辐射东南亚地区。

白字戏,明初或更早的时候,自闽南流入海陆丰地区,后吸收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用闽南方言“福佬话”演唱。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缀体,辅以民歌小调,多用“阿咿嗳”衬词拉腔,故俗称“阿咿嗳”。剧目多来自早期南戏、青阳腔、弋阳腔、歌册和地方故事等,表演细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字戏,又名“正音戏”,因其语言用中州官话(闽南、潮州等地称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形成于明宣德年间,是元明南戏的一支,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唱腔可塑性大,既具南方温婉曼妙之雅韵,又不失北方慷慨激昂之气势,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稀有的剧种。

花朝戏,源于紫金县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明清以来,紫金县“神朝”乐舞深受乡民喜爱。后来为取悦观众,艺人常在“神朝”祭祀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轶闻趣事,与虔诚肃穆的“神朝”形成鲜明对比,故称为“花朝”。

本次展演特意安排在中山大学举行,目的是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领略特色剧种的艺术魅力,吸引他们加入到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10月29日晚,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中山大学等部门的领导同志和大学生们共同观看了开幕式演出。10月30日晚,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以及皮影戏、木偶戏等特色剧种在中山大学梁銶锯堂、中文堂大厅、国际会议厅同时上演。


文章来源:gdar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