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站点:广东艺术视窗首页>业务动态列表

祝贺粤剧成为我省首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作者:    文章来源:gdarts.com

 

  据新华社香港电香港特区政府2日与国家文化部核实,粤港澳三地通过中央政府共同申报的粤剧已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次申报成功,显示粤剧艺术得到肯定和认同。

  粤港澳三地早在2003年就开始筹划向联合国申请粤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于2005年正式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草拟申报文本。2008年9月,中央政府向联合国提交包括粤剧在内的申报文件。

   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地区最大的剧种。粤剧“本地班”于明末清初吸纳“外江班”的昆、弋、梆、黄诸腔,在清末民初由唱官话改唱粤语方言,演唱由假嗓改真嗓,并吸收了当地木鱼、南音、龙舟、粤讴等广东民间说唱音乐。戏班男、女分班改为男女合班。行当出现独特的“文武生”,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属皮黄系统。剧目总量超过11360个,分别来自弋皮黄系统的流行剧目,及从演义小说、本地传说掌故取材的改编剧目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剧目。

   早期粤剧演出大量的提纲戏,多为口传身授,用固定的“排场”串演,多用大锣大鼓伴奏。传统粤剧的表演风格粗犷火爆,也不乏缠绵悱恻。运用“南派武功”注重实用与表演统一,艺人身怀绝技,格调古朴,反映了一方人文特性与地方风情。

  早期粤剧流行于广州、佛山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同时也以红船循水域演出。清咸丰年间,因粤剧净脚李文茂率梨园子弟起义反清,为避官府的迫害,粤剧艺人流落海外,使粤剧开始流传于东南亚及美洲各地。20世纪30年代,省港大班薛、马争雄,众多著名演员各自创立唱腔流派。粤剧(广府班)因侧重唱功生旦戏而逐渐取代其它剧目,使一些传统剧目、行当表演艺术以及表演的程式逐渐消失。而在下四府(粤西地区),则基本保留了粤剧的传统技艺及南派武功戏的风貌特点。粤剧经历了几个重大变更阶段——清初佛山琼花会馆从兴盛到遭禁,清末广州八和会馆倡导粤剧的中兴,20世纪30年代走向都市化,当代的发展提高等。


录入时间:2009-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