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大地生机盎然。对于刚经历改制的几家广东省直院团而言,此时也是一个整装待发的新起点。广东歌舞剧院正式更名为广东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后,改革工作逐步推进,包括按企业管理的方式转型,进行业务考核、定岗定编等。作为负责人的熊健也十分忙碌,采访当天记者在广东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见到了熊总,他正开会落实一些改革的相关工作。
作为此次院团体制改革的亲历者,熊总表示,改革对于院团而言,是一次改掉过去体制上的一些弊端,轻装上阵的机会。院团过去积累的问题很多,体制留下的老干问题、临聘问题等等,改革如果能够解决好这些问题,无疑对院团的未来发展将会很有帮助。据熊总说,改革之后,广东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将保留100人左右,力图打造精干的歌舞团体。
2010年底的揭牌仪式仪式过后,改革工作正式提上日程。面对改革浪潮,熊总作为有三十多年经验的资深艺术工作者,认为绝不能随波逐流。他首先强调要保持艺术院团绝对的专业性。在谈这一点的时候,熊总一再强调“绝对”二字,可见他对专业性的重视。他认为,目前广东艺术领域的市场并未成熟,未形成一定的规范,也没有一个成熟的机构或机制,因此即使是转制以后,专业院团也不能随波逐流,一味迎合市场,应该要两手抓,一手抓市场,一手抓精品,争取兼顾做到作品叫座又叫好。部队出身的熊总,还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把市场和精品两手抓比喻为“边割麦子边打仗”。他强调广东歌舞剧院是专业团体,《风雨红棉》《骑楼晚风》获文化部奖,全国知名,文化根基和底蕴都很深。专业院团是高水平的演出团体的代表,他要求广东歌舞剧院的作品要做到不仅观众当场鼓掌,而且结束后观众还能暗地里点头。
针对兼顾市场与专业性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为了走市场,专业院团都走旅游线路,到世界大观园去演出,收入是提高了,但是如此一来院团的专业性也就失去了,演员的心也散了。一个几十年的院团,积累了很多杰出艺术家,一旦失去专业性,没有专业的训练、培养和感情投入,就再也难把这些人才稳住,在广东人才匮乏的当下,这相当于损失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此外,他还痛心地谈到,在旅游景点的演出,游客的目的是旅游,看演出不过是顺便而为之的娱乐消遣,作为专业艺术演员难免感到失落。因此他表示,真正高水平的演出还是在剧院里的,广东歌舞剧院改制以后,仍将一如既往地保持专业性,同时兼顾市场开拓。
结合当前市场不成熟的状况,熊总认为专业歌舞院团在改革之后要慢慢培养市场,培养观众对舞台作品的认可。国外的经验是一个剧场下有一个艺术团。星海演艺中心即将落成,广东歌舞剧院将充分利用好这个场地,把这个剧场打造成演出基地,形成一个展示的平台,量身打造演出季、开培训中心(兼顾商业性培训与公益培训)、引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团体来演出等,企业、学校、旅游景点都可以充分利用,增加宣传力度,增加这个演出场地的知名度,让全省、全国的观众都慕名来看演出。
熊总谈到的第二点也是近来常被热议的话题,那就是人才问题。他说到,改制以后,人才真是个很要命的事。因为人才是事业的基础,别的省市都投入大量的经费去稳住人才、引进人才,比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设有专门引入人才的基金,而他认为广东留住人才,主要靠感情投入。他也一再谈到,其实一些艺术家并非追求很高的物质享受,但是必须给他们相应的待遇,至少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搞艺术。
熊总告诉记者,广东歌舞剧院改制之后依然非常有凝聚力,连临聘员都不愿意走,大家都愿意留下来,没有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要稳定人才,熊总表示除了提高待遇之外,作为领导还要尊重艺术家,给艺术家机会,懂专业的同时,要心胸开阔,明白领导就是做后勤工作的,甘于为艺术家做铺垫石。在待遇上、感情上,都要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让艺术家们看到未来的发展希望。
至于人才培养,熊总也在想尽办法,他表示当这个总经理,就必须有责任心,必须建一支能打赢仗的队伍。他认为院团老一辈的艺术家慢慢退出,年轻一代必须尽快培养起来。广东歌舞剧院在培养年轻一代方面正作多手准备,一是请老师、请专家来给他们授课,二是把他们送到高等学府去培训,三是有条件的话选拔尖子送到国际艺术院校去学习。他希望通过几年的培养,能将这批年轻人培养成为省内有名气的艺术家,培养成为广东歌舞剧院的基石。
改制之后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走市场。谈了保持专业性、稳住人才等问题之后,熊总也谈了他对走市场的设想。广东歌舞剧院下一步将会与一些企业、广告公司合作,打进市场。
熊总说,过去院团作为事业单位,存在一个弊病就是守株待兔,等着机会送上门来,改制之后这一点是必须改变的。降低门槛,主动出击。首先要多跟企业交流合作,利用资源进行互补。目前一些大的企业也有艺术团,但他们没有文化底蕴积累,招不到顶尖的艺术人才,艺术家需要的是平台,不是金钱能留住的,因此企业也愿意和专业艺术团联合打造。同时,企业的艺术团有很好的营销队伍,懂得营销技巧,这一点又是专业院团所缺乏的。过去艺术家出了好作品,但总是讲究高贵的气质,不去宣传,因此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而企业不一样,企业是一比一的广告费投入,即一个亿的产品投入一个亿的宣传费,宣传力度大。两者合作,可以形成资源互补。今后广东歌舞剧院将和企业联合,打造优秀作品的同时,通过企业营销了解市场喜好。熊总认为,由专业院团对艺术把关,企业进行产品推销,是非常有利的双结合。因此,院团要降低门槛走出去,与企业强强联手,争取双赢。
最后,熊总提出,希望改革以后,政府还是重视、关心文化院团建设,经常下来沟通调研,因为这些院团毕竟代表着广东省的水准。目前,广东歌舞剧院正在积极筹备大型音乐剧《冼星海》,为庆祝建党90周年与辛亥革命100周年而打造一部音乐剧,今年还将创作一台别开生面的广府岭南舞蹈诗。期待着改革之后的广东歌舞剧院,轻装上阵,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添上一道亮彩。
网页制作: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19003570号-1